查看原文
其他

李君如、韩毓海、张志强力荐丨刘晨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出版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特质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好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本书将从中青年学者的视角带你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答案,回答读者关心、关注的问题。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丛书)

刘晨光 著

ISBN:978-7-300-30529-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在当代中国交融生成的一种新型现代社会主义文明,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本书从文明特质、文明自信、文明战略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提出文明特质是深层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特质包括实事求是、体用不二、顺时守中、重民尚德、和合共生等,它们是对中华文明优异特质的继承和发展,并蕴含在“四个自信”“四个全面”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虽未定型但已初具雏形,可称之为“共生型文明”。本书适合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有关研究人员以及一切对中国道路和中华文明怀有温情与敬意的社会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刘晨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教研室副主任,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兼任团中央“青马工程”理论导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曾在西藏挂职锻炼一年。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哲学与思想史。出版专著《政道与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论》《自由的开端:美国立宪的政治哲学》,译著《人应该如何生活——柏拉图<王制>释义》,合著《觉醒与超越: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天下为公:中国社会主义与漫长的21世纪》等。

专家推荐
刘晨光同志的这本著作,让我有“同道”之感,非常高兴。本书最大的特点和优点,是在科学分析中华文明历史特点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深化了人们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识。
——李君如(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能够结出什么果实,要看我们脚下的土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华文明结合起来,把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国道路。中国革命不仅是一场阶级革命,更是一场文明革命和文明复兴。
——韩毓海(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文系教授)

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内在更生力量的强大,而这种更生力量的焕发,正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充分激活中华文明内在力量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华文明的过程。
——张志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书目录


导论 中华文明与现代社会主义的交融

开创新文明

中华文明的新生

现代社会主义的新生

 

文明特质篇 

 

第一章 实事求是

中华文明的“实事求是”传统

对“实事求是”的重新发明

“初级阶段”论的伟大创造

 

第二章 体用不二

“用即是体”

“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朝着“究竟境地”进发

 

第三章 顺时守中

易道-辩证法

因应权衡的智慧

顺时守中的具体表现

 

第四章 重民尚德

“为政以德”的政教文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德性政治

一些简单印证

 

第五章 和合共生

“致中和”的文明理想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共生型文明

 

文明自信篇

 

第六章 人间正道

从“中国道路”到“中国方案”

现代化的方案

社会主义的方案

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方案

 

第七章 理论创新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新时代新思想


第八章 制度优势 

制度自信的底气

制度优势的总体效应

制度的历史根基

制度的基本属性

 

第九章 文化自觉

植根文明沃土的自觉

如何看待“五四”反传统主义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文明战略篇

 

第十章 现代化

目标设定

战略安排

开启新征程

 

第十一章 改革

朝向“世界历史”的改革开放

在改革中不断走向完善

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逻辑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第十二章 法治

法治的中国之道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第十三章 党建

“党的领导”的能动性

“先进性团体”

自我革命

群众路线

民主集中制

 

结语  “中国社会主义”及其文明形态

探寻“中国之道”

“中国社会主义”的生成

“中国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

 

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目录↑


精彩样章

习近平强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他以此勉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根据习近平的讲话,有待构建的比较成熟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既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也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还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基于此,我们认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或许可以往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首先,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牢牢树立和充分阐发中国的社会主义“道统”。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有力武器,要想使其焕发出巨大的伟力,必须在坚持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充分结合,实现进一步的理论创新。接下来进行理论创新的契机,或许该是把马克思主义放置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传统中,不断推进中华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融合。这一方面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对中华优秀文化进行更加全面深入、更加契合时代需要的整理和重构,另一方面也需要从中华优秀文化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更具创造性、更能指引未来发展的会通与诠释。

可以预期,以上融通工作的结果就是从哲学高度重新奠定中国之道,它既深植于中华文明的丰沃土壤,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飞跃。
其次,从制度层面完善和阐发“中国方案”,为中国问题以及人类问题提供更加有效也更加美好的答卷。传统中国的现代转型,从其始因来看,是因为遭遇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冲击,面对一种全新的现代制度形态和生活方式的挑战;从其结果来看,必将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形成一整套更加契合人性需要、更加合理有效、更加美好完善的制度形态和生活方式。在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注重从中国道路的实际经验出发,从中国制度的有效运行着手,适时地进行理论上的归纳概括和创新发展,进而才能更加有力地解释现实、指导实践、引领未来。

当然,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进行的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是前所未有的事业,这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葆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视野,包容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及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比如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们无疑应该立足于当下中国政治的实际运作,放眼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未来,但同样也需要我们从历史的和比较的视野出发,对中华治理史、中共政权建设史、西方政治制度乃至世界各大文明治理经验进行研究。
最后,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所涉及的各领域具体实践进行研究。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

需要强调的是,对现实问题的研究需要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的分析综合,也需要各学科、各专业的分工配合。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呼唤大思想、大理论的产生,而大思想、大理论必然是对一些宏大的、基础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关键问题的创造性解答,因此对现实问题的研究绝不能失去宏观的视野和思维。同时,也应注重对中观和微观的问题保持敏感,既能够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又能够看到不同层面问题之间的有机关联,这样才能获得一种真正具有总体性、既可 “致广大”又能“尽精微”的研究视野。进而,各个学科和专业的不同研究者,也才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取得具有更高价值的知识增进和理论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所谓“强起来”,绝不仅仅指硬实力,更是指“软实力”,一定包括中华文化强起来、中国学问体系强起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强起来、中国人民精神品质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一定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丛书)

刘晨光 著

ISBN:978-7-300-30529-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NO.1往期推荐Historical articles

七一书单丨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赠书丨燕继荣、杨雪冬力荐!《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出版



魏礼群、郑功成、丁元竹联袂推荐丨宋贵伦《中国社会建设现代化之路》出版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人大社邀您共读35本主题好书



供稿编辑:朱晓霞

END

你点的“在看”,我们都认真当成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